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2:00 点击次数:105
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在2023年10月进入白热化阶段。10月13日,以军突然发布紧急疏散令,要求加沙北部110万居民在24小时内全部撤离至南部。这道命令立即引发轩然大波——加沙地区长期处于封锁状态,道路在持续空袭中损毁严重,医疗系统濒临崩溃,联合国官员直言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最终数十万流离失所的民众被迫挤在狭小的安全区,在断水断电中艰难度日。国际红十字会严厉谴责这种死亡行军式的强制迁移,指出许多行动不便的老人、病患和孕妇根本无法转移,加沙城的医院里,医护人员面临留下与病人共存亡或放弃病患逃生的残酷抉择。这场人道主义危机让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以色列的军事策略。 时间来到2025年8月,美国突然对巴勒斯坦代表团发难。国务院不仅拒绝为总统阿巴斯发放赴美签证,还一口气取消了80多名巴勒斯坦外交官的签证资格,直接阻挠其参加第80届联合国大会。根据1947年《联合国总部协定》,东道国有义务确保成员国代表顺利参会,但美国此举明显将签证武器化。为化解危机,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紧急推动视频参会替代方案。9月19日的表决结果极具象征意义:145国支持阿巴斯远程发言,仅以色列、美国及三个太平洋岛国投反对票。这场投票被外界视为国际社会对美式霸权的集体抗议。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耿爽在发言中直指问题核心。他援引《联合国总部协定》第11条和《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》相关条款强调,东道国不得以签证手段阻挠正常外交活动。这两份国际法律文件明确规定:美国必须保障联合国正常运作,禁止对外交人员实施歧视性政策。耿爽有理有据的发言让美方代表哑口无言,也向世界揭示了一个事实——即便强如美国,也不能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。
展开剩余45%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浪潮在2025年形成多米诺效应。从7月巴黎特别会议到9月联大峰会,马耳他、圣马力诺等欧洲小国相继跟进,连谨慎的加拿大也转变立场。安道尔外长在签字仪式上的表态颇具代表性:这不是对任何组织的认可,而是对巴勒斯坦人民固有权利的承认。联合国秘书长在闭幕致辞中特别强调,这轮建交潮与恐怖主义完全无关,而是国际社会对土地换和平原则的再确认。
发布于:天津市